一份由麻省理工学院 MIT 发布的最新报告《2025 年商业中生成式 AI 的鸿沟》指出,尽管企业大举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,但 95% 的公司都几乎没有获得任何财务回报。这份基于超过 300 个 AI 项目分析、153 名高管调研及 52 次深度访谈的研究,揭示了当前 AI 应用面临的严重“产能落差”。
报告指出,像 ChatGPT 和 Copilot 这样的工具虽被 80% 的企业试用,但主要提升的是员工个人效率,对整体财务表现并无显著推动。与此同时,企业级 AI 系统,无论是定制还是采购,普遍都被“悄悄放弃”。尽管有 60% 的企业评估过这类工具,仅只有 5% 真正投入实际使用。
这并非技术或监管问题,而是方法论差异造成的。报告总结称,多数失败案例的共同点在于 AI 的工作流程不稳定、缺乏上下文理解能力,以及与日常业务运作脱节。
报告还指出,“AI将在未来几年取代大多数工作”的说法是一种谬见。目前生成式 AI 导致的裁员“非常有限”,且仅发生在那些“已受该技术显著影响”的行业中。虽然 AI 无疑对员工人数产生了影响,但并非以大规模裁员的形式出现。相反,其表现形式是空缺岗位不再补员,以及减少对外包岗位的依赖。
成功跨越“AI应用鸿沟”的企业,往往实现了外部成本的明显下降,而内部员工数量仅有小幅减少。研究还总结了企业在集成 AI 时的三大成功经验:优先采购而非自建、赋能一线管理者、选择可深度集成并能随时间演进的工具。MIT 强调,未来的竞争优势不在于“最炫的模型”,而在于能够学习、记忆,或为特定业务场景定制的系统。
来源: KRON4
有0条评论
登录 后参与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