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生活闲聊】关于生活点点滴滴我想说
相信大家生活里总会遇到一些人生难题、恼人琐事、奇葩经历、无聊闲话等,不想和家人倾诉,又不知去哪抒发情感。那就到这里发表言乱,听听大家的想法吧~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,一山更比一山高。
热门讨论
3讨论
怀旧贴!iPod彻底退出历史舞台,还记得这个音乐传奇当年是如何火遍全世界的吗?
昨天对于很多资深果粉来说,可能都是令人伤感的一天。苹果宣布停止更新旗下最后一款 iPod 产品——iPod Touch,而且此后也不会再推出这条线的新品。
这也就意味着,一段持续了 21 年的音乐传奇,正式终结。从此 iPod nano、iPod shuffle、iPod classic、iPod Touch 这些名字都将被尘封进历史。
今天就一起来怀旧一下,这个曾经改变了音乐世界的产品吧。
对于千禧一代来说,iPod 是当时最具革命性的科技产品。第一代 iPod 在 2001 年 10 月 23 日问世,售价 399 美元。还记得这句经典的广告语:“多达1000首CD品质的歌曲放入一个可放入口袋的超便携6.5盎司设计中”吗?当时一张 CD 只能存储 20 首歌,小小的 iPod 是它的 50 倍。哪怕过去这么多年,还是要感叹乔布斯实在是个天才。
问世以后,iPod 简直火到从明星到普通人,人手一个。Paris Hilton 的这个简直闪瞎眼。
“每个人都有,或者每个人都想有”。在学校里,谁有 iPod,谁就是大家羡慕嫉妒的明星人物。
同时代的手机,还是翻盖的呢。
还记得当时 iPod 上这个圆圈形的转盘滚轮吗,滑动操作的声音那叫一个舒适。
像今天各种花样的手机壳一样,当时 iPod 也有五颜六色甚至花里胡哨的保护壳。这审美在今天看来实在是时代的眼泪了。
2004 年,苹果推出了 iPod mini,一个你可以放在手心里的小可爱。
而 iPod 家族史上最大的进步要数 iPod 开始支持视频了。看看当年发布会上的杰克船长,想想今天,着实是物是人非。
曾经每一场苹果发布会都让人相当期待,因为有 iPod,有乔布斯出现。产品的每一级更新都是革命性的,而不是挤牙膏。
基本每开一次发布会,iPod 就变得更小一圈,或者容量变更大。
2005 年推出的一代 iPod shuffle,又轻又薄,很多人都直接把它挂在脖子上。
到 iPod touch,已经俨然是个不能打电话的 iPhone 了。
这个超级经典的广告大家还记得吗?“舞动的音乐”。
还有这些,都是广告史上的明珠。
啊时光飞逝,虽然不舍得,还是要说再见了。还记得你和你的 iPod 都有过什么故事吗?
2022-05-11 16:25
931次浏览
5讨论
夫妻花5.5万美金买下房车改造成豪宅,带着三个孩子环游全美,太让人羡慕了!
小时候看过一个动画片,叫做 The Wild Thornberrys 丽莎和她的朋友们,讲的是丽莎和她制作纪录片的父母开着房车环游世界,一路遇到各种新奇有趣的动物的故事。小时候对动画片里的动物没什么感觉,倒是对丽莎家那辆神奇房车念念不忘。要是全家人能坐着房车环游世界,那也太棒了吧!
长大之后渐渐明白,房车旅行环游世界原来是个十分遥不可及的梦想,现实远没有动画片美好。不过现在发现,原来真的有人过着这样梦幻的生活!
这个来自德州的五口之家的生活实在太让人羡慕啦,虽然生活在房车上,但是环境堪比豪宅。坐在“移动的豪宅”里到处旅游,还有比这更棒的事吗?
这个五口之家,父母分别名叫 Molly 和 Jaren Gracia,他们的孩子分别是 13 岁的 Lillie,9 岁的 Jaxton 和 4 岁的 Willow。2019 年,这家人卖掉了房子搬进了房车里。在普通的房车里住了一年以后,他们决定是时候升级一下自己的居住环境了。
于是,他们花费五万五千美元买下了一辆全新的双层房车。这辆房车面积足有 400 平方英呎,经过两年的大改造,房车里现在有了一个 blingbling 的厨房、餐厅、超宽敞带壁炉的起居室、有花洒淋浴的浴室、错层儿童卧室和一个主卧。各种设施也是相当齐全,包括洗衣机和烘干机以及投影仪,这在很多老房子里都没有呢。
而这些改造工作,一共花费了 $13,500。买车加改造一共花费不到十万美元,和买房相比真的便宜太多太多了。
在他们决定搬家到房车上之前,妈妈 Molly 总是因为一个人带娃焦头烂额,并且很讨厌和爸爸 Jaren 分离的日子。Jaren 总是在外面出差,他有一辆小型房车,供他出差的时候跑来跑去。于是夫妻二人开始研究把家放到房车,他们想要让一家人一直在一起。
他们最初的普通房车有三个卧室和两个浴室,住了一年后,他们决定换一个有更大起居室的。现在一家人都很喜欢呆在起居室里一起看电影。
多少人都想要那种自由随性的在路上的生活,说走就走,看遍人间风景,但是又担心住在房车里很逼仄、很没安定感。Gracia 一家的经历真是两全其美的选择,而且全家人都在一起,实在是太叫人羡慕了!
@weplusthreee We are a family of 5 traveling fulltime in our RV #rvtour #rvliving #fulltimefamilies #rvfamily #rvlifestyle #rvwithkids #frontlivingroom #rvlofts @Beddys @RV LIFE @weplusthreee ♬ Now you are gone (piano, pianistic) - Royaltyfreemusicforvideos
2022-05-10 13:12
5.4k次浏览
3讨论
杭州互联网马某某被抓?“马某”和“马某某”傻傻分不清,所以被抓的不是马云!
昨晚一条新闻可把大家给吓坏了——
《杭州市国安局对马某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》
杭州、互联网、姓马,又是全网推送的大新闻,难道……马云被抓了?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大事件,一时整个网络都沸腾了,全网都在问,这个马某,是马云吗?马云这几年一直十分低调,好像确实很久没有关于他的动态了呢!
资本市场也如惊弓之鸟,新闻传开后,港股开盘阿里巴巴一下暴跌近 10%。
很快又有人澄清说应该不是马云,新闻里的人 4 月 25 日被捕,而马云 4 月 29 日还在参加浙商大会,所以不是马云。又有人说浙商大会这个新闻不靠谱,不能证明马云没被抓,简直一个扑朔迷离。
后来终于有比较确凿的消息,说新闻里最初版本的是“马某某”,不是“马某”。后官方消息证实,此人是某互联网科技公司的研发总监,和马云没有一点关系。这才正式终结了这场“网络大讨论”。
于是港股一个小时内又急速涨了回去,玩了一把刺激的过山车。
听起来,这整件事,真像一场闹剧。到底是新闻媒体水平不够疏忽了,还是故意引导大家这样想好坐收流量呢,还是……真的有很多网友在等着看马云被抓?
2022-05-03 10:16
1.2k次浏览
5讨论
老人还没死养老院就要把他装进裹尸袋送殡仪馆火化,这还是人干的事吗!?
我的天,你们看到这则新闻了吗?也太太太过分了!
上海一家养老院,把还活着的老人装进裹尸袋,要把他送到殡仪馆火化。要不是殡仪馆工作人员及时发现,这位可怜的老人现在可能已经死了。这简直是谋杀!
这事整个过程都被附近的网友记录下来。还活着的老人被当成尸体对待,被装在黄色的裹尸袋里,密不透气,人在里面得多难受。而且在殡仪馆工作人员以及围观网友指出老人还活着的时候,养老院的员工竟然没有立即救人,而是继续用毛巾盖着他的脸,和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扯皮。许久之后,养老院员工才又把老人拉回了养老院。
视频里能听到殡仪馆工作人员大叫:“活的,看到了吧,活的。”还能听到他们阻止养老院的员工继续盖着老人:“不要再盖住他了!”
如果有人怀疑这事是假的话,并不是。官方已经发通告,养老院的涉事医生现已被警方立案调查,老人则被送往医院,现在生命体征平稳,万幸万幸。
还活着的人,还在动的人,竟然被医生诊断为死亡,这算什么医生?太荒唐!虽然老人被及时救下,但还是会让人不寒而栗,十分后怕。不知道老人当时是不是还有意识,如果是意识清醒知道自己要被送到殡仪馆,却根本无法反抗,那得是怎样一种绝望和恐惧。
这些年养老院虐待老人的新闻全世界都层出不穷,每一个人都会有衰老的一天。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。这些养老院的人都没有心的吗!
2022-05-02 11:22
3.4k次浏览
4讨论
你们听说了吗?加拿大14岁华裔女生在学校被打到意识不清,打人者边打边喊“我讨厌所有亚洲人”
今天看到一件很让人愤慨的事情,你们听说了吗?
一个姓 Xie 的 14 岁加拿大华裔女生在学校里被一个高年级男生殴打,男生边打还边说一些侮辱同性恋的话,还说:“我讨厌所有亚洲人。”
这真是太过分了!
受害女生名叫 Janice Xie,现在读九年级。打人者则是十一年级的一名 17 岁男生。Janice 回忆,当时正是午餐时间,她下楼时那名男生跑过来追她,然后开始踢打她并侮辱她。“他用一些歧视同性恋的话侮辱我,叫我f-word,还说所有的亚洲人都很丑,他讨厌所有亚洲人。”
而最离谱的是,Janice 说自己被打之前,从来,没有,和这个男生有过交流交互。“他以为是我告诉人们他喜欢另一个女孩,但我没有。而且我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知道,因为在那之前,我一句话也没有和他说过。”
就因为这个离谱的原因,Janice 被这名男生又踢又打,倒在地上两次失去意识。被送往医院后,医生诊断 Janice 出现了脑震荡。
打人者被当场逮捕,之后交给了他的法定监护人。他将会被以袭击罪正式起诉。
这件事让 Janice 害怕回到学校,不过还好有朋友和学校的心理咨询师一直支持她。她家庭的一位朋友还为她注册了一个 GoFoundMe 页面,目前已经收到 8000 多加元。
希望小妹妹快点好起来,打人者受到应有的惩罚!
2022-04-28 12:37
2.6k次浏览
2讨论
吹哨人爆料CDC和FDA迫于政治压力改过新冠指南,可信吗?
今天 Daily Mail 发了一篇文章,当然这家媒体什么德行大家也都知道,不过这篇文章还挺有意思,转过来给大家看看。
文章主旨是说,怀疑 CDC 和 FDA 可能曾经迫于政治压力修改过新冠治疗指南,甚至对发现这件事的员工进行过打压。
根据是来自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 美国政府问责署(以下简称 GAO)的一份报告。GAO 对这两个机构的员工进行了访问,其中有员工表示在科学报告中有些“政治干扰”的痕迹,具体包括改变卫生指南,或延迟发布一些结果。GAO 还说,这两个机构都没有完整的机制系统让员工报告“政治干预”,也没有培训员工,教他们识别并报告“政治干预”。
一些“吹哨人”说他们之前没有站出来指出这些痕迹,是因为怕被打击报复,也不知道要怎么报告,或者以为领导们也看出了这一点。
可以看出此文作者长期以来就是在怀疑政治干扰了科学报告,文章这样写道:“这只是越来越多的报告中的最新一个,这些报告表明政客在疫情期间为了自己的目的影响了“科学”文章。”此外,这些机构的所属部门 HHS,也就是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,二月的时候被 GAO 标记为“具有欺诈、管理不善和滥用的高风险。”
文章还提到,福奇昨天说美国已经告别疫情时代,是说错了话。有卫生专家在电视采访时暗示福奇言辞不当,应该只说国家处于“低住院率”阶段,而不是疫情已经结束。
然而,文章没有指出任何具体哪条卫生指南被修改的案例,原因是 GAO 出于保密问题没有进行披露。一些旁证是 2020 年 FDA 曾经称输血治疗能减低 35% 的死亡风险,当时川普称这个数字惊人,而后来这个数字却没有出现在专家们的官方授权报告中,也没有出现在梅奥诊所的分析中。此外还有一名州健康官员声称,他曾因拒绝为川普推荐的羟氯喹投钱,而被调职。
emmmm,所以大家怎么看呢?
2022-04-27 12:02
1.5k次浏览
4讨论
在办公室的你有没有一刻想逃离?这个LinkedIn红人做到了,通过坐到桌子底下……
每天在办公室里,身边围绕着同事和各种噪音,打电话、脚步声、哗哗啦啦的纸页声、此起彼伏的打字声……还有明晃晃的顶灯、无形的压力、毫无隐私感,混杂在一起有时候真的很让人烦躁。
这样的状态,你有没有一刻想逃离?
Linkedin 上有一位博主就坐到了,她分享了自己的“独门秘籍”,很快就在 Linkedin 上走红。她是辞职了去到更广阔的世界吗?不是的,她只是坐到了桌子下面!
这位博主名叫 Katzen Mayer,来自以色列。她说当她坐在桌下办公的时候,人们总是很奇怪地看着她。“你有人体工学椅,有可调高度的书桌,这么舒服,为什么要坐地上?”
Mayer 说她可以理解这些人觉得她怪异,但是这些人没有看到她所经历的让人崩溃的事情,比如压力、噪音、过于明亮的天花板顶灯、一个进行得不怎么顺利的会议、一个让人抓狂的项目、周围不停有人动来动去……
因此,每当 Mayer 感受到这些过分的刺激时,她就会抱着自己的笔电躲到桌子下面去。这会给她带来一丝安宁,也会带来一种物理上的界限感。她会一直坐在桌下,直到背部受不了,才回到自己舒服的人体工学椅上去。
Mayer 回忆起自己第一次跑到桌子下面的场景,她说当时她只是想要几分钟自己的时间,整理下思绪而已,而十分钟后当她从桌子下面出来的时候,她觉得精力充沛,注意力也很集中。
Mayer 的帖子在 Linkedin 上有超过 12 万人回应,其中很多人都表示非常理解她的做法,他们有和她一样的困扰,开放式的办公环境真是人类历史上最糟糕的发明。不过也有人嘲讽 Mayer,认为她相当不成熟。
大家怎么看呢?
2022-04-26 12:09
1.8k次浏览
3讨论
“70岁的人都比我努力”系列!老奶奶70岁开始运动,成功减重62磅,真是什么时候减肥都不晚
新的一天过去,你是不是心里列了一大堆减肥计划又没实现,想着“今天先吃,明天再减肥”?
说真的,70岁的人都比我们努力!
这位来自加拿大的老奶奶 Joan MacDonald 最近在社媒上走红,她 70 岁开始运动减肥,控制饮食,如今 76 岁的她已经成功减重 60 磅,比她青少年时代还要瘦。最惊人的是,她可以卧推80磅。
是不是感觉自己的体能连耄耋老人都不如……
看看她的前后对比照,简直判若两人。除了成功减重外,Joan 的骨骼也强健了很多,她说自己曾经摔跤过多次,但是没有骨折过。
老奶奶的 IG 已经有 160 万粉丝。她用自己的故事鼓励了很多人:“我们已经习惯于毫无疑问地接受我们的生活——我们必须经历更年期,我们会变胖,40 岁后一切都会崩溃。但这不是真的。这绝对不是真的。”
当然 70 岁的人开始锻炼,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Joan 之前毫无运动基础,她坦言自己有非常非常多次想放弃,但还是坚持了下来。
现在的她一周要去五天健身房,两天做有氧,三天做力量训练加有氧,此外还会去海滩骑自行车。除了开始运动以外,Joan 还改变了饮食习惯。从原来的一日两到三餐,转为一日五餐,份量更少,食材更优化。同时每天要喝一加仑的水,保证八小时睡眠。
Joan 所有这一切减重和更改饮食习惯的努力,背后都有女儿 Michelle 的支持。Michelle 是一位健身教练,当时她对母亲高血压高胆固醇的状态担忧不已,那时 Joan 连上下楼都费劲,让 Michelle 下定决心逼着母亲做出改变。
这样母女一起锻炼的场景真是太有爱啦!
2022-04-20 17:03
1.8k次浏览
2讨论
这个网友带猫从北京经上海回加拿大,关关难过关关过,传奇得像电影!
本来没有疫情的时代,带宠物跨国旅行就是很麻烦的事情,一大堆手续要跑不说,还得为主子们的健康和状态提心吊胆,宠物有时候比小朋友还难照料。更别提还要经过现在封锁中的上海了。
但偏偏有人就做成了这件“壮举”。
这位豆瓣网友 Zhuo 在网上发文,记录了自己带着宝贝猫咪,从北京经上海飞往加拿大的经历。凌晨从北京出发,到加拿大落地入关整整经过 48 小时。期间艰难险阻,关关难过关关过,一路经历简直就像电影,甚至像战争年代的故事。期间遇到的各色人等也都有各自独特的经历,让人百感交集。
平日里北京到上海,是中国最繁忙最平常不过的一条路线,每天有无数人往返于两座城市之间,工作生活旅行,但是疫情下的封锁政策让原来的通途变成了天堑。北京到上海基本断航,只有一班飞机,但是不能托运宠物。Zhuo 只好寻找包车从北京前往上海,中间又经历了一系列包车司机不能进北京、北京车不能出城、没有通行证进不了上海……等等一系列困难。
和这些比起来,繁杂的手续、在机场过夜、高昂的进城费等等都不是问题了。
作者的原文在这里 https://www.douban.com/note/829808390/?_dtcc=1&_i=0489458YAhUijT
有空的大家一定要看看,看到最后你会特别感慨。
2022-04-20 13:23
1.5k次浏览
2讨论
新的财富密码有了?纽约女子给婴儿挑名字一次最多赚三万刀,这是金牌起名服务了吧!
给新生儿宝宝起名是个大工程,既要好听又要充满寓意,恨不得把世间一切美好祝福都给宝宝。大家宝宝出生的时候名字都是怎么来的呢?是翻遍了字典,还是找“大师”帮忙测算一番?
中文名字组合千变万化,真是让人想破头。英文名就简单多了,感觉常见的名字也就那几个。很多西方人起名的时候还会直接用家里长辈的名字,可以说是相当简单。
不过,最近来自纽约的 33 岁女子 Taylor A. Humphrey 就发现了财富密码!
Taylor 本来是一名博主,从 2015 年起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喜欢的宝宝的名字。有很多人都会私信她问她取名建议,爸妈们的需求似乎千奇百怪,比如有人就想要一个“充满纽约风格的名字”、一个法式名字、一个四个字母的名字等等,还有的爸妈想要宝宝的名字和哥哥姐姐们搭配。
由此 Taylor 想,为什么不干脆做一门生意呢?现在 Taylor 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What's in a Baby Name,为客户提供起名咨询服务。最便宜的一次服务 $1500,最贵的可以赚到 $30,000。Taylor 会让新手爸妈们先添一份问卷,之后根据问卷提供一系列名字选择和咨询服务。去年 Taylor 已经帮忙给超过 100 个宝宝起了名。除了宝宝起名,Taylor 也提供改名服务。
别小看这一门生意,其实内里没有大家想得那么简单。Taylor 需要充分了解父母的需求、文化背景、有没有什么禁忌,还需要了解名字的含义,人们会不会对名字的发音或意义产生误解,时代趋势下人们对名字的偏好和看法……感觉是门深奥的学问。
看看 Taylor 给出的一些名字列表,感受一下?
2022-04-13 15:57
1.7k次浏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