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其实是“All Indian”?曾获微软注资AI初创公司神话破灭,你以为的人工智能,其实都是印度人在回复

一天前
559 次浏览
时事新闻
 

你以为的“人工智能”,真的是人工智能在回应你?很多时候确实是这样,但也有一些公司的“人工智能”,只有“人工”,没有“智能”……

成立于 2016 年的明星初创公司 Builder.ai 本月声明破产。2019 年,《华尔街日报》曾揭露,该公司的 AI 技术更像是营销噱头,而非技术突破。这是一个“全靠印度工程师,几乎没有 AI”的平台。有网友戏称,这里的 AI,其实是“All Indian”。

Builder.ai 成立于 2016 年。在人工智能驱动叙事的黄金时代,该公司提出的愿景令人难以忽视——让软件开发“像点披萨一样简单”。该公司声称,他们开发的 AI 平台可以让非工程师也能开发复杂应用,实现软件开发的“民主化”。在接下来的八年中,该公司成功筹集了超过 4.45 亿美元的资金,投资者包括微软和卡塔尔投资部门,估值一度突破 13 亿美元,风光无限。

Builder.ai 的起点,是该公司联合创始人 Sachin Dev Duggal 对传统软件开发的挫败感。因此他提出一项解决方案,将模块化代码组件与人类开发者相结合,并通过 AI 进行协调管理。在这一愿景下,该公司开发出“Builder Studio”平台,并配备虚拟助手“Natasha”,承诺提供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无缝使用体验。

然而,用户们不知道的是,大部分该 AI 平台的开发工作其实都是由位于印度的程序员完成,而非由 AI 驱动。知情人士透露,该公司长期依赖夸大的收入预测和 AI 能力描述来获取融资。其庞大的全球员工团队及代价高昂的扩张计划,尤其是在东南亚与中东的新市场,使资金消耗速度加快。

最终的“多米诺效应”在本月爆发。作为公司高级债权人的 Viola Credit 从其帐户中直接扣押 3700 万美元,引发债务违约。才上任两个月的新 CEO Manpreet Ratia,不得不面对资金仅剩 500 万美元的困境,该公司只得申请破产保护,大部分全球员工被解雇。该公司曾被视为 AI 创新旗舰的产品,也被迫下架停用。

Builder.ai 的破产不仅是一家创业公司的失败,更加剧了外界对“AI 伪装”(AI washing)现象的担忧。这种做法指的是企业将传统技术服务包装成“AI 驱动”,以吸引投资。业内人士指出,Builder.ai 正是这种做法的教科书式案例。

责任编辑:  
来源:  Financial Express
点赞 (0)
脸书分享
微信分享
0条评论